欢迎访问黔南机关党建网!

首页>> 乡村振兴

【驻村干部风采】在田野绽放青春的公积金人——记荔波县玉屏街道水瑶新村驻村干部 潘可星

2022-09-02 17:10:32     来源:州公积金中心 浏览次数:  7401

【编者按】

2021年5月底,黔南州选派1317名第一书记奔赴乡村振兴新征程。为充分展现州直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风采,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州直机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《第一书记风采》《驻村干部风采》栏目。



“喂,小潘,过来我家看看这个水管怎么改,今天我已按你的建议将水管购买来了,准备安装……”村民王荣政改水管道时电话兴奋地说道……

“小潘,有空没有,和我一起去看看我种的那片牛草怎么调整,这两天又长不好而且草又变黄了,……”村里老主任何正金急切地喊着……

“喂,小潘主任,今早大雨我身体不舒服,家里的两个娃娃还没人送去学校,来帮我开车送他们去幼儿园,要迟到了……”村民黎英妹心急地呼唤着……

“喂,小潘主任,老罗在那边找你,你电话是不是没电了……”

“小潘兄弟,快来看看……”

“喂,潘哥,我家里……”

……

“你看,小潘同志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了,饭还没吃好,又有村民叫他帮衬着干事情去了,还是年轻人学得快,加上手脚利索,村民交流非常亲和,村民们家里大事小事都叫他去看一眼才放心……”村老支书谢金山一边吃着饭,一边和村民说着……

image.png

驻村干部潘可星

水瑶新村群众口中所说的“小潘”就是来自黔南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驻村干部潘可星,他性格热情开朗,为人诚实谦虚,能吃苦耐劳,尽职尽责,有耐心。在村里,他时常为村民家中事从早上忙到晚上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正是有像“小潘”同志这样的年轻人不断加入,增添乡村活力,为村民解难分忧,为村民办实事,引领群众创业致富,才有群众的“荷包”不断鼓起来,才有我们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。

回想2021年“小潘”第一天来驻村时,村里的村民是这样说的,“你看,我们村又来了一帮年轻人,听村支书说,穿白衣服的小伙叫潘可星,是州公积金中心的干部,好年轻,不知道能做成事不……”。面对群众的质疑,他用一年的时间和实际行动完美地回答村民们,诠释了我们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。

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。”这是“小潘”乡村振兴工作奋进的座右铭。2021年5月,全省再次发起了乡村振兴的号召,他主动向组织请缨,幸运地成为乡村振兴大队伍里的一员。到村后,他从接手上一轮驻村队伍的工作,到走村入户熟悉村情民情,到适应驻村环境,对如何开展好“三农”工作,如何让工作得到当地群众认可,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,经过一年的与村民朝夕相处,他做的工作让村民们都“乐”了。

他真帮实驻,着力当好上传下达的“喇叭手”,让群众知晓政策

“记得有一天我们干农活回来很晚,小潘兄弟在家门前耐心地等着我们夫妇回来,为我刚出生女儿上户口的事,细心的讲解我们上户口要准备的材料、流程、办事地点和时间等,让我文化少的人一次性就办成了……”村民何海军感激地说道。

image.png

动员村大学生到村委上班

水瑶新村是一个移民搬迁组建成的瑶族村寨,村里的村民整体知识水平较低,与周边村寨交流较少,民风朴实,村民看到村里来的陌生面孔,常常是主动回避、闭口不言,以至于村民对新时代国家方针政策、法律法规等了解很少。为了解决此类难题,“小潘”主动到群众家中,通过讲故事、讲案例、同劳动、吃连心饭等方式,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,向群众宣讲强农惠农政策和中央、省、州、县各项工作部署,引导群众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让群众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,提升群众思想认识,坚信在党的领导下,大家日子会越过越好。

他夙兴夜寐,奋力当好凝聚力量的“吸铁石”,让组织散发光芒

“我本来是在佳荣镇那边当老师给学生上课,假期的时候潘哥多次到家动员我回村里上班,他的真心劝说感动了我,他作为一个外乡人,都能到我的家乡来带领乡亲们致富,我在家门口上班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……”村民谢连生自信的说道。

村级队伍是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核心力量,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村级队伍,是驻村的第一要务。驻村以来,“小潘”认真摸清村情,发现所帮扶的村“两委”高龄化,村级能人外地化,村后备人员断层化。为解决类似难题,他常常深夜在群众家中探讨征求解决办法,动员村级外出知识青年和能人回村创业就业,引导和鼓励村级小微企业做大做强,并以换届工作为契机招贤纳士,协调组织新换届的村“两委”培训,引导村党组织发展年轻党员,培养村级后备力量,使整村运行更加健康、思路更加明确,助推全村局面向好扭转,让村充满蓬勃生机,让村“两委”班子协作更加紧密,政治生态也持续向上向好,村民回乡创业就业更加充满信心。

image.png

组织开展产业培训


他千里问策,竭力当好群众口袋的“寻金者”,让群众端稳“饭碗”

“是小潘同志带着我们村党员群众一行到独山养牛基地学习,看到了大企业牛舍建设、草场建设、经营管理、牛料配方等,学到的东西很多,感触很深,回来后我才大胆地将养牛规模扩大,经过一年,我养牛也从几头发展到30多头了,年后预计再增加一倍……”村创业带头能人韦国军信心满满的说道。

image.png

带领党员群众到独山深河桥调研学习

乡村振兴中发展农村产业是让群众口袋鼓起来的最直接方式。驻村以来,在组织的领导和支持指导下,“小潘”多次携村“两委”班子、致富带头人、党员及村民代表等到三都、罗甸、独山、都匀、惠水等地考察产业,学习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,开阔村“两委”、党员及村民的视野,拓宽他们发展思路,探索适合水瑶新村发展的项目。

image.png

协调社会爱心企业助力村产业发展

经多次调研论证,帮助和指导村“两委”制定本村产业振兴规划,先后起草了“种植”“养殖”“备用饮用水池建设”“农田灌溉管路建设”等一批项目方案。同时,积极协调荔波县项目主管部门、社会爱心企业等对水瑶新村联动帮扶,大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和群众创业困难,帮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让群众更多享受产业增值收益,成功带动群众稳岗就业和创业发展。

他守正创新,努力当好绿水青山的“守护者”,让乡村更加美丽

“以前我家门前的树木都没有修剪过,下雨过后,家里都要湿润几天才干,在‘小潘’同志的建议下,我们把进村路、村公共场所、绿化带、家门口等的树木都重新修剪美化,现在整个村看起来生机勃勃,村都快变成小城镇了,很美……”村副主任黄德悠闲地数说着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必须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。水瑶新村东距荔波飞机场1.5公里,南距高速公路口2.5公里,北距水村河漂流风景区2公里,具有天然的旅游地理优势。

为让水瑶新村天然美景展现给旅客,“小潘”组织村“两委”和群众开展全村内道路清理,疏通各方向到村的路段,引流旅客到村观光,并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按照5人一组轮岗,每天开展村区域森林巡查,保护好水瑶新村每一寸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,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同时,深入推进村寨绿化建设和卫生治理,把保护环境和村级卫生保洁规定写入“村规民约”,让村民自我管理、自我自治、自我服务,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,营造干净、整洁的生活条件,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
他奋勇当先,全心当好群众最美的“逆行者”,让群众身体安康

“我两口子都78岁了,儿子都出去打工了,上次晚上通知我们到水尧卫生院去接种新冠疫苗,我们走不动又不会开车,还好小潘在村里,他开车送我们去,当时人很多,他替我两口子排队,等了大半夜才轮到我们,接种完后他又把我们接送回家,真的感谢他……”村高龄老人谢家才感动的说着。

image.png

为高龄老人送过冬物资

新冠疫情来袭,“小潘”当起全村防疫兵,为群众筑起了“防护线”,撑开了“防护伞”。面对群众生命健康,他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,放弃周末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,主动留守驻村帮扶点,采取“白+黑、5+2”模式,争分夺秒到群众家中摸排,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疫苗接种动员工作。针对群众集中且在家的村民小组,主动联系医护人员到村上门接种疫苗;针对高龄老人,积极协调使用村“两委”和驻村干部的私车接送老人到定点医院接种疫苗;针对外来、返乡人员,严格核验“两码一报告”并做好台账登记,坚决阻断疫情传播,同村“两委”共同筑牢全村生命安全屏障。

他聚力民生,倾心当好群众心间的“贴心人”,让群众生活幸福

“小潘他人真好,去年他为我们村争取来很多的棉被、衣服、鞋的物质,让我们家家户户都有份,尤其是我80多岁的母亲还单独有衣服、被子、生活用品等,在获得物质帮助的那一瞬间,我母亲都激动得流泪了。今年他又给村集体争取到很多干农活用的机器,早上我们出去干农活的时候,只管去村里免费借,晚上还回去就好,干农活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,我们党和政府真好,我们干部真体贴……”村民陆家生感激的说道。

image.png

深入群众家中教群众线上缴纳养老保险

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,居家人员多数是老、弱、小等群体,很多村民不懂汉语,为融入村民集体、更好服务村民,“小潘”常利用各种节日契机,参与到村民的活动中去。譬如,三八节组织全村女性开展娱乐活动,为高龄女性老年人送去暖心棉袄,关心村民生活。又如,端午节邀请社会爱心企业到村参观,并为村捐赠一系列的农机农具,改善村民劳动生产。又如,六一儿童节给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和娱乐体育器材,勉励学生们努力学习。再如,建党节组织干部到党员家中听听他们的红色事迹,传统节日到村民家中共庆佳节等等,把驻村帮扶工作与村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紧系在一起,切实做到“民有所忧,他有所解,民有所盼,他有所应,民有所需,他有所为……”。

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村民背井离乡成为了沿海一带经济高速发展的“建设者”,而像“小潘”这样的驻村干部却成为了农村的“新鲜血液”,成为了乡村建设的“吹号人”,成为了乡村振兴一线的“奋进者”。


相关专题
· 乡村振兴